熱點:珠三角工廠倒閉潮下的工人

一場金融海嘯,引發廣東省珠三角工廠接二連三倒閉;導致大批工人失業。由於春節將至,不少工人在領回遣散賠償後,返鄉創業,或到待遇較好的長三角尋找機會。也有工人繼續留守珠三角找工作,但有工人指,現時可找到的工作,不是工資較低,便是工作環境不佳,令他們難以抉擇。(海藍報道)

0:00 / 0:00

YouTube視像資料

中國廣東沿岸的珠三角,向來有製造業的世界工廠之稱。金融海嘯中,為數不少的企業突然倒閉,他們無力支撐新勞動法及外資企業加稅,導致成本上漲,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及歐美訂單下跌的重重打擊,工廠一夜之間倒閉,甚至老闆失踪,遺下大批失業工人。

擁有大批港資及台資企業的珠三角,需要面對愈漸增加的失業人口。據《星島日報》引述香港駐粵經貿辦事處主任梁百忍預測,未來兩年,珠三角八萬加工貿易型港企都將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。據香港工業協會預計,這一波的經濟不景氣中,單珠三角就將有二百五十萬人失業。

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港資上巿公司宜進利集團,位於深圳寶安區的廠房約有七百多名工人,在八月中突然停牌,並在九月中由清盤公司接管,工人曾在廠房靜坐,及到巿政府示威,以追討欠薪及遣散賠償,事情僵持到十月底,工人獲區政府墊支七成遣散費,結束事件。宜進利所有主管級員工,把多年積蓄購入公司股票,其他工人則收入微薄,自九月沒工開,追討欠薪的兩個月期間,不少人已花光積蓄,直至十月底政府發還賠償後,很多工人第二日便返鄉;廠房及宿舍被封鎖,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在寶安區短期租屋,繼續找工作。

20081209Dongguan.jpg
2008年12月9日,廣東東莞大批失去工作的民工在火車站等車準備返回家鄉。(AFP圖片) (AFP)

來自湖北的楊勇,04年到深圳打工,便一直在宜進利工廠做鐘錶技工,沒有轉過工。他領到遣散費後,暫時留在寶安尋找工作。不過,找了一個月,見了兩份工,待遇比以前差,工作環境亦不佳,他惟有與女友先返鄉結婚,過了春節再決定路向。

楊勇表示,自去年起,珠三角很多公司裁員或倒閉,大家很徬徨,找工作遇上不少困難,雖然他二十六歲,比中年工人機會較多,但他只懂鐘錶技術,選擇不多,如找其他工種,要由基層做起,工資不高,所以還未找到適合的工作。他說:有技術的比較好找,但是我們這種技術未必適合別的廠,往往要從基層做起。我見了工廠一份苦工吧,當時我們見的是封膠廠,工資是900元,加班費約600元,跟宜進利一樣,具體我未知是否他所說的跟現實相符合,我不清楚,他寫是這樣寫。他問我為什麼不做,我們說了一下原因,它的薪水也是900元,以前是22天,這裡是26天。

楊勇曾經想降低要求,到封膠廠工作,但擔心那裡工作環境影響健康,加上上班後,很難請假回鄉結婚,所以沒有答應上班。他說:我問一下文員可以參觀一下,工作環境嗎,她說不是廠裡的人不能參觀,就回絶了我。你們的環境怎樣?她說比較熱一點,經過封膠,比較熱,氣味比較重一點。有難聞的氣味,當時我在想,氣味難聞一般工場,都有產品氣味,我問你們的產品會否有放射性物質,她說沒有,這個你放心,她這樣說。

對於中國08年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,是否導致成本增加,老闆沒錢賠償,所以無故失踪。楊勇認為,新勞動合同法未有造成這方面的影響。他說:新的勞動合同法,我認為它出台是對我們比較有利,對工廠方面,經營方面有影響,老闆沒法按勞動法。新勞動法前,也有老闆沒錢賠工人,只不過新勞動法,大陸這邊愈來愈開放,媒體關注比較多,以前關注少,所以不知道,其實以前也有這種情況;現在隨著改革開放,力度比較大,比較關注工人,現在問題突出比較明顯。

另外,二十四歲的潘建國,在宜進利寶安區廠房工作五年,月薪約1500元,算是高級技工。工廠倒閉後,他留在深圳找工作,見了兩份工,薪水大約降低兩成,但工作量是以前的兩倍,普通工作也要求高學歷。潘建國估計,春節過後更難找工作,所以他嘗試返鄉創業。他說:我找了半個月,我還想回家一段時間,開小店,有點動力。目前打工的人,每個人都有一點點,因為如果還是這樣,企業生存很困難,每個人在想,不可能打工一輩子,都想有落葉歸根的想法。我是想說,看發展才決定,回廣西,有一段時間適應,了解那邊的工作氣氛改變,回家有一定困難。

據《中國經濟網》報導,與去年同期相比,珠三角的需求工人數目減少了8.6萬人。降薪、裁員已成為廣東各企業應付危機的辦法。

位於深圳福田保稅區,具有30年歷史的美福瓦通紙品有限公司,自3月起,900多名工人的工資被拖欠,工人曾罷工,其後經勞動部門協調,資方表示儘快支付工資,並將工資標準提高至不少於一千元,但部分基層管理員工不滿意此標準,雙方沒法達成共識。由於大部分員工沒信心資方可繼續經營,9月中,六百多名員工申請勞動仲裁,要求作遣散賠償。但直至10月中指定日期,資方沒法清還所有遣散費,令大部分工作了十多年的員工,感到徬徨。

自89年已在該廠工作的陳力,自3月起發工資已不穏定,有的只拿到6、700元,工人還要給宿舍租金,每月大約200多元。該廠大約七成工人要求遣散,他也是其中之一,他希望拿回二萬多元賠償,再返鄉找工作。

陳力表示,在10月份,他們拿到政府墊支的待通知金及兩個月欠薪,但遣散賠償未有著落,他只好多等一個月,如沒有結果,也沒有錢在此逗留,明年再來追討。他說:現在外面紙品不好找,一星期上六天班,很辛苦,拿1500元工資,高温四十度下工作。有些年青一點可找辛苦的工,我找幾家,歲數大的不請,可能去長三角那邊,回去上海那邊,浙江那邊看看。回鄉,也沒有想,先休息一下,或找普通的事做一下,再回來不容易,我猜起碼半年才可找到工作。

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認為,廣東省實施雙轉移政策,並未迫使珠三角工廠倒閉,因為政府沒有強制轉移,而是珠三角經營成本太高,企業要轉到粵北地區經營,是巿場因素決定,企業成本增加,也不是由於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。劉開明指,金融海嘯引發珠三角工廠倒閉,工人蒙受最大損失。他說:今年是存在很多原因,也不是勞動法的原因,最大原因是原村料漲價,以至滙率升值,對工人有很大的影響,失去工資後要找工作,另一方面得不到全部工資,特別拿不到獎金,工人損失最大,他們找工作也需要時間。
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引述學者指,農村是中國經濟的大後方,只要農民有飯吃,不致於帶來麻煩,因為中國走向城巿化及工業化,農民早已無地可耕,現時外地打工的農民工步入失業的初階段,若持續惡化,將產生失業潮,帶來社會動盪,政府應及時制定政策,應付金融海嘯引發的倒閉潮及失業潮。